2020年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使命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7-07 分类:公司动态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参观人数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约每90万人拥有1个科技类博物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超过80%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

一、2020年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预测


近年,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总量明显增加,科普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图片


(一)整体布局得到改善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参观人数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约每90万人拥有1个科技类博物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超过80%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流动科普设施形式进一步扩展,科普传媒发展迅速,科普基地数量持续增长。


(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科技类博物馆展览规模增大、展览展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教育活动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活动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开拓数字化传播新途径,如微博、微信、手机WAP网站、移动客户端等,网络科普资源大幅增加。科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科技馆免费开放稳步推进,促进科技馆事业健康发展。现代公共科普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图片


二、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宏观上,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公众的科学文化(科普)需求。微观上,规模上总量仍然不足、空间分布上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内容涵盖上专业发展不均衡、整体覆盖率和使用率均不高、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仍未建立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总量仍然严重不足

表1  美、英、日、我国台湾和大陆地区

科技博物馆数量、观众量对比

图片

注:我国大陆地区数据为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总馆数为科技馆数量加科技类博物馆数量之和。美、英、日、我国台湾地区的数据为2009年数据,因其科技博物馆建设已进入成熟期,数据变化不大,故仍引用,作为参考。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近20年我国大陆地区科技博物馆总数由约250座增长至1439座,增长幅度非常快,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但与我国人口总数相比,仍显数量太少、速度太慢、单馆接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片


(二)发展严重不平衡

经济落后、科教文资源匮乏地区科普基础设施较少、条件较差。内容涵盖上,专业发展也不均衡。现有科技馆几乎全为多学科综合性场馆,缺少专业性、专题性的行业科技馆。预计到2020年,全国建成投入开放运行的天文馆不到10个,仍然没有1座国家级综合性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或工业技术博物馆。


(三)场馆利用率较低

与此同时,现有科技馆却面临着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根据《中国科普统计》和美国科技馆协会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科技馆的馆均接待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科技馆的水平(见表2)。与此同时,我国《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规定,科技馆的单位面积年接待观众应是30至60人。

表2 中美科技馆的接待水平比较

图片

注:一年的开放时间按300天计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馆的这一指标数值处于较低水平。同样,利用《中国科普统计》数据,计算科技博物馆的单位面积年接待观众,发现其虽要略好于科技馆,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3 我国科技博物馆的接待水平

图片

注:一年的开放时间按300天计算。


(四)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仍未建立

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仍未建立。理论基础研究支撑不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化参与度低、经费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等现象仍较为突出。展教资源总量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和创新;展教资源开发违背科学规律、协同性差、重复开发、效益低;教育活动数量少,创新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部分场馆重视前期资金投入,轻后期管理运营;重视形式设计,轻展陈内容的后期更新;重视用新科技手段锦上添花,轻主体展览展品的本质;重视展厅陈列,轻观众参与互动,导致业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图片


三 、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未来发展使命


(一)服务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需求

科学普及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缺乏一流的科普工作不会形成一流的科技软实力。一流的科普工作需要一流的科普基础设施,缺乏一流的科普基础设施,就不会形成一流的科普工作。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必须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和注入不竭动力。


(二)服务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理念

我国的科学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公民科学理性弘扬滞后于科学事业发展,科学精神仍未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公民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生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就业、处理科技与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一个高效、公平、普惠的现代化公共科普服务供给体系。


图片


(三)服务数字化泛在化智能化科普的新形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预计2020年全国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信息化带动了整个社会服务数字化、泛在化和智能化,并最终走向智慧服务。数字化、泛在化和智能化正在改变和引领科学教育和普及的未来发展方向,影响着科普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科普基础设施既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泛在化和智能化的科普新形态,同时要注意防范“数字鸿沟”。


文章整理自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请联系删除